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公司新闻
隆晓辉:艺术作品不能靠喊口号去传递信仰 (2017-12-8) 阅读:4136 次

 编者按:继“飞天奖”、“白玉兰”、“金鹰奖”之后,由江苏中天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国安剧《于无声处》日前又获得了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电视剧作品奖。这是“中天龙”继《国家机密》系列后,又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国安剧目,为什么这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鲜肉的主旋律剧目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新华日报》百家版今日特邀“国安剧品牌”的奠定者、中天龙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隆晓辉先生,解读当下影视剧行业生态,倾听他对主旋律题材创作的思考与实践。

 

观众的胃口是慢慢养成的

记者:当前整个电视剧市场的生态是怎样的?

隆晓辉(以下简称隆):目前的电视剧市场生态并不令人乐观。影视剧成为一种工具,什么赚钱做什么,之后经过市场的推动和包装,形成一种标杆,大家跟着这个标杆再进行复制。在这个过程中,明星资源或IP资源被无限拔高,这就形成了另一种推动,大家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内容创作本身,而是放在一些表面的形式上,如此恶性循环。这是目前影视剧行业一个非常令人忧虑的现象。

记者:这样的现状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隆:对一些公司,比如我们做国安剧,还是想通过作品能够给观众提供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想表达一些文化理想,但当下的风气实际上你会被明显边缘化了,认为你的东西没有市场,你的东西没有价值,这也就让你的后续创作动力和再生产的能力严重不足。

记者:沉湎于IP效应会给创作带来怎样的困境?

隆:IP、明星能带动你的发行、你的平台、你的宣传以及广告。从发行平台播出到吸引广告,都需要IP、明星,那么长此以往,也会给观众形成一种惯性,追剧变成了追明星,甚至是追“鲜肉”,那就走到一条比较畸形的道路上去了,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用工匠精神去坚守创作呢?

记者:既然明星、ip有这么大影响力,您为什么不试试用同样的方法?

隆:这涉及到创作的本心问题了。我觉得在商言商没有错,但是唯有在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不能够在商言商。一旦只认钱,我们的本心可能就会丢失,就由不得你想表达什么,而是什么赚钱你干什么,所谓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人常说,“借物以游心”,你去搞文化产品,首先要让自己的精神得到一种东西,如果你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感觉到非常憋屈,甚至非常违背良心,那你做这个事干嘛呢?

记者:您如何看待满足观众喜好和引领观众之间的关系?

隆:观众的胃口是慢慢养成的,你给他看什么,慢慢他就习惯看什么,就像你给小孩子吃什么,他的味蕾就会长成什么样。

  前几年影视剧的一些内容,把观众的味蕾搞坏了。每天打开电视机,扑进眼帘的都是小三、婚外情之类的东西,观众习惯以后,你再给其他东西,他觉得不刺激了。人内心善和恶的东西永远存在,善往上,恶就往下;恶往上,善就往下。所以就看你从哪个方面来刺激它,如果把人不好的欲望刺激起来,那就没有善的位置了。外面吵个架,看热闹的人一定很多,收视率也一定高,但那个东西有营养、有价值、有意义吗?

 

明星高片酬背后的资本思路

记者:现在网络平台已经成了影视剧播放的主阵地,您如何看待流量和收视率?

隆:流量的本质是明星效应,利用人们对明星的聚焦,带来网络数据流量的增加,这其中点击率就成了一个关键指标。不过一些剧动辄上百亿的点击率,表明所有中国人都在点它,这类数据似乎并不令人信服。

其实除了流量的真假外,流量本身有没有价值也是个问题。如果流量带来的是一种对社会不利的、没有营养的、没有价值观的东西,我的观点是不要也罢。

记者:现在明星片酬越来越高,据说一位主演在一部剧中开价一个亿,外加10%干股,您如何看待明星的高片酬现象?

隆:明星片酬的虚高在这几年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完全背离了影视剧应有的市场规律,但既然有人为此买单,那就证明平台能通过其他方式把高成本消化掉。比如说一部剧,我们现在的网络平台有的能够出到一千多万一集的单价,如果80集,那么一部剧的网络售价已经高达8亿、10个亿。这个数量级,不管播出平台怎么分销,简单通过广告来消化,是绝无可能的。

记者:那平台怎么挣钱呢?

隆:实际上是资本在背后运作。比如说平台的投资人,他可以利用这个题材来造势、炒作,形成它资本市场上的升值,用那儿的钱来补这个钱——用互联网界的行话说,“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就是说,“我要争在中国视频网站的霸主地位”,这个地位的价值远远大于我在一个单项项目中的营收。

 这就能解释,网络平台为什么不在意高片酬,因为它要奠定在这个行业里的地位!于是,电视台给它拖下水了,因为电视台同样要确立在卫视平台的地位,这个时候只能不顾成本了。他们要争的已不是当期利益,而是未来由于这种霸主地位所带来的战略利益。

  一些演员的片酬也被资本带动得水涨船高,现在很多大明星,都有一个经纪团队,甚至也变成一个公司了。演员接作品,不是看这个作品是不是最适合我,而是要综合考量。作品要好,价格还得高。一些演员特别是那些“小鲜肉”,因为网络流量高,一开口就是上亿片酬,已不输好莱坞明星的片酬了。

 

文化自信让主人公有灵魂

记者:这次的十九大报告对影视剧创作有什么影响?

隆:它确实是对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指引。你文化往哪里发展?为什么要这样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根。看了报告,觉得心里有底了,感到欣慰的是我们以前的坚持是对的。

记者:对您的创作导向有什么影响?

隆:这首先是个文化立场的问题。我经常在我们的作品创作会上谈论,我们国安剧中的主人公,他的信仰也好、理想也好,如果他没有对自己国家的热爱,没有对自己职业的坚守,这个主人公的灵魂就没有了。

记者:《于无声处》自播出以来已多次获奖,前不久又再次获得全省“五个一工程奖”,但听说您对这部作品还是有很多遗憾?

隆:这个片子它之所以能够让我们今天还憋着一股劲,想做一部更好的片子,就因为它有遗憾。它的遗憾在于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片子的当代性问题。上世纪80年代部分得到了观众认同,但当下这个阶段的表达,我觉得无论是在故事设计上,还是在跟当代更加接轨的这样一种价值观的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缺憾的。

记者:如果有机会让您弥补这个缺憾,您打算怎么修改?

隆:我觉得一定要有现实关照,无论是语言上还是故事讲述上,要让大家感到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可以带入。还有一个缺憾,就是它没有真正表现出当下中外间谍战中那种底子上的真实,因为中国国家安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这也是我们在原剧本当中厚度和宽度不够的地方。我想在我们之后的作品中要弥补这个缺陷,要在语境、场景上与当下观众能够产生交流、沟通。

记者:您提到语境,现在年轻人的语言体系和上一代不一样,主旋律题材,会不会越来越让年轻观众感到隔膜感?

隆:我在接触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时,毋庸讳言,他们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所关心的东西跟我们前几代人肯定有所不同,但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这一点没有改变。以前人们老讲国外好,我觉得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在逐渐改变了,因为很多人出去以后又回来了,他为什么要回来,那就是中国,今天和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说发展是硬道理,你不能够空喊口号,今天中国的经济已处在世界第二位,那么我个人觉得你本身就向世界证明了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记者:您觉得今天的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应该怎么表现?

隆:既然是影视作品,你不能按照文件、报告那种方式来创作,包括“信仰”这两个字,不是靠喊口号来传达的。我觉得关键是我们做一个作品要抓住魂魄,你把这里面的魂抓住,用戏剧化的东西来表达,观众才会接受。

在《于无声处》中,没有谈到过一句关于信仰的台词,而是让观众通过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做的事情,感受到这群人是有所坚守的,我觉得这就是信仰的最好表达。

有的人说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成就,但是我一辈子只干了几件我想干的事,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信仰。这种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的感觉,就是信仰的力量。

记者:还有什么新作要奉献给大家?

隆:新剧从两年前就开始筹备,这是我第四部国安剧。暂定名《谁与争锋》。讲的是,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下,西方利益集团对中国的发展采取围剿、用各种方式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故事。新剧中所展现的间谍手段和间谍能力,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电视剧的主题就是在这些高手面前,我们的中国国安在干什么?希望在2019年建国70周年时候向国家献礼,这也算是我们对那些为共和国的建设默默无闻做出贡献的英雄们的敬意吧。

本报记者 薛颖旦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