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了不好看,重了过审难。”国安剧是块难啃的骨头,难写、难拍,更难出精品。举重若轻说得容易,拍好国安剧却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而有一个人跟难题较上了劲——隆晓辉,潜心研究国安题材多年,是“国安剧”开创者,领域内当之无愧的绝对专家。作为新类型的国安剧《于无声处》一下红了,第一制片人也请到了这个苦了自己做出新类型的人。隆晓辉谈国安剧“血泪史”,揭秘央视热播国安大戏《于无声处》,究竟如何养成。
隆晓辉,中天龙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于无声处》制片人,1959年生人,与剧中的男主人我国安人员公马东恰好是同一年出生。他曾听于80年代在隐蔽战线上工作过的国安朋友讲过不少有关这个神秘领域的故事,由此感受颇深也备受启发,遂为与自己同龄的这群人做点事,成了他多年来最大的心愿,甚至说是毕生的信仰。
2001年,隆晓辉在南京创立了现名为“江苏中天龙”的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同年,《中国神探》作为公司的第一部作品亮相。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国家机密》、《半路夫妻》、《玉卿嫂》、《谁为你作证》、《活着,真好》、《北平往事》、《国家机密2》、《孟来财传奇》、《大捕房》、《新萍踪侠影》、《大戏法》、《我的经济适用男》等题材不同的剧作相继问世,但无论是古装剧、年代剧还是现代剧,正能量及人文关怀始终的传递始终被隆晓辉摆在了第一位。
从投资公司老总到进军电视剧界当制片人,隆晓辉总是谦虚地说最初的自己对电视剧其实是个外行,完全是兴趣使然。在其集团旗下的十几家公司中,影视公司的巨大业务量占用了他绝大部分精力,为了这“点”兴趣付出这么多,那可是赔大了。近乎于全心全意的投入,赚大钱?懂行的人都笑了,隆晓辉自己也笑了:“为了挣钱五年拍一部电视剧?”
不忘初心,潜心投入“国安剧”
采访中玩笑不断,而谈到选择做剧的用心,隆晓辉的脸上却是一抹复杂。谈到《于无声处》的五年磨一剑,好像谈及自己孩子时的爱,却也像想到了把孩子养大受的累。
“国安剧”从来不是好差事,难做,不容易火。不止一个人好心相劝,不要拍那样的剧,不要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毕竟这种类似现代谍战剧的题材审查很严,拍出来观众的接受度也不一定太高。一路上也,这样的冷水不知道被泼了不少,隆晓辉却有着自己的坚持,“我知道这个题材值得做,而且能做得更好。《国家机密》系列就证明观众不是不爱看,这个题材观众是感兴趣的,就是因为大家怕难,没什么人拍,我更没理由放弃!”做国安题材,甚至像是一种执念:“因为我相信。这就是我的个性,有的时候很相信自己的感觉,该出手时就出手,哪怕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都必须往前。与此同时我内心深处很多时候还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想法。这种顺其自然不是妥协不是随波逐流,是我面对结果的心态,我干完了,至于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不是我能做决定的。”
而在自己能决定的部分,隆晓辉开始跟自己死磕。从该剧的最初策划开始到拍摄之后,你难以想象作为老总,为一部戏这样投入:小到哪怕一个证书被还原得是否得体,他都会亲自过问并尽力帮忙解决,整个过程钜细靡遗。他觉得他要打磨出一部“良心剧”。也许正是因为付出了太多,他对这个“孩子”还是有着各种挑剔,坦言这次仍有遗憾,“如果允许到我们的军事禁区去拍摄就好了,能触及到机密的部位,离它近一点再近一点,可能那样观众会有更好的感受。”说到这些,隆晓辉的眼神变得特别认真,看得出他多爱这部作品,从观众的口碑中,也能印证,他到底耗了多少心血才当的起“良心”。他规划着自己的国安剧宏图,对于这些遗憾,他透露:看似有些艰巨的任务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完成,下一部,会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不为单纯的娱乐,追求质朴的艺术
有了好的故事构思,隆晓辉觉得做到极致就必须找到最强的合伙人,高满堂编剧、阎建钢导演的强强联合,就这样被促成,一部将大情小爱紧密交织在国安案件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于无声处》,就像名字,每一处都深藏这力量。
事实上,在做剧过程中,隆晓辉的心里也有过嘀咕。毕竟是陌生题材,把握不好观众就会有了误会和认知偏见。如何能让观众爱看,同时又能带给到他们一些积极作用?把诡谲无常的命运和有迹可循的谍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生活的质感揭秘无声而隐秘的国安工作,《于无声处》用最与众不同的气质破了这个难题。
做到叫座又叫好,才称得上好作品。隆晓辉不像个商人,他的理念里文化产品对企业品牌的提升效应,远远大于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他希望给大众他们需要的、记得住的东西,他希望自己的品牌能做到这样一点。“如何让作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胡编乱造,不追求单纯的娱乐化,我想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是我们应该负起的责任。”
文艺范儿剧名藏玄机
千年的媳妇,在熬了五年之后就要出头,取名字又成了一道坎,横在了主创面前。不能将就,因为花了太多心血,名字更得立得住,这让隆晓辉伤透了脑筋。
“原来名字不是这个的。起名字的那段时间我在不停地和我们这个戏的责编讨论交流,她也陆续发了若干的名字给我,但我总觉得差那么点感觉。”隆晓辉说,“后来有一天她跟我说要不叫《于无声处》吧,我最初听了有点犹豫,因为79年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话剧也叫这个。但后来仔细一品,确确实实这个名字的感觉和我们故事所讲的隐蔽战线上的风云历程很贴近。实际上一位国安老领导也讲了类似的话,我们把它写成对联放在剧里面了,那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形处建奇功’。”
太文了,换个名字吧?开播前,不少人动着这个念头,而这个名字最终与观众见面了。低调的剧名在如今靠噱头博眼球的年代显得有些立独行,隆晓辉深知一个好名字对于一部剧在宣传推广上的重要,但这部剧是要用心来品味儿的,名字必须对得上剧的气质,一般名字,差把劲儿。“于无声处”这简单四字所营造出的,正是那种似有若无、欲说还休的氛围。“后来再想的剧名好像都不足以更准确地表达我们这个剧,所以最后还是回到了《于无声处》。”
拼内在“中庸”处世哲学,暗藏“于无声处”
在隆晓辉看来,中天龙虽然身处看似最为光鲜的对暴光率、影响力都趋之若鹜的影视行业,但是他在影视创作上的理念以及经营公司的始终都归于一个“中”字,也就是中庸之道。“就像给这部剧取名字取来取去还是选择了深沉低调的《于无声处》,连名字都不是很张扬的,这就是我们的气质。”隆晓辉说。
中庸,一种成事的智慧,也是一种处事的哲学。于无声处,润物无声,作为一个从事影视内容生产的公司,中天龙多年来始终如一,隆晓辉用了一个词做了形容——个性使然,基因里带的,血液里淌的,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有多么伟大,只是单纯地磨不掉、打不消、改不了。
鲜肉横行的时代,内在深度不是不需要,而是越来越少的人能做的住,越来越少的深度能被写得出。《于无声处》就赌了这么一把,聚焦国安人员马东三十年工作、生活,一翁陈年佳酿开坛出窖,曾怕难得知己,因好剧难红,而剧将收官,举杯回首,酒已不够,太多声音同求一醉方休。